三联生活资讯 www.3030k.cn,中国最专业的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加快建设雨林生态特征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雨林生态特征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时间:2020-05-17 15:58 来源:东方网 作者:柳暮雪  阅读量:161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按下了经济发展的“快进键”,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大国。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就有大挑战,也蕴藏着大机遇,新冠肺炎疫情又给世界政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稳定产业链、打通创新链,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发展新动能,加快实现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任务更加艰巨、复杂。在此背景下,加快建设雨林生态特征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不失为一剂良方。

一、创新型产业集群与雨林生态

(一)创新型产业集群的理论发展

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可以追溯到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分工协作理论。此后,规模经济理论、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技术创新理论、钻石理论(又称波特钻石模型)等一系列理论提出,总结并引领着产业经济的发展。自1990年迈克尔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产业集群概念以来,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成为学界、政界、商界研究的热点。人们发现,在全球经济的变革中,一些区域蓬勃发展的景象稍纵即逝,另一些区域却一直引领着产业发展,在市场需求多变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着稳定的经济表现。199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研究报告《集群——促进创新之动力》中首次提出创新集群的概念,指出其由企业、研究机构、政府、中介服务组织等构成,并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和知识链形成长期稳定的创新协作关系,强调了创新对于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雨林生态的四大特征

雨林(Rainforest)是雨量甚多的生物区系,依位置的不同分热带雨林和温带雨林。温润的气候保证了树和植物的快速成长,同时树和植物也为雨林中成千上万种生物提供了食物和庇护所。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常年气候炎热,季节差异不明显,生物群落演替进度快,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动植物物种栖息在热带雨林。同时,热带雨林也是地球上生物主要的栖息地,有超过25%的现代药物是由热带雨林植物提炼的,被人们称之为天然“大药房”。同时由于众多雨林植物的光合作用,净化空气的能力尤为强大,热带雨林也是地球上的“大氧吧”。雨林具备的四大特征,是雨林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

一是多元。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雨林系统具有很高的生态稳定性。根据一项最新评估显示,在亚马逊热带雨林有将近4000亿棵树,属于16000个不同的树种。

二是冠层。雨林有着独一无二植物性结构,这种结构由一些垂直分层组成,包括森林树冠层、冠层、林下叶层、矮树层和地面表层,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生长在冠层林木上的附生植物的存在,附生植物不是寄生的,因为它们不从宿主那获取营养维持生命,而是把宿主树木仅仅当作生存的支持者,两者互相帮助,各取所需。附生植物有着很好的空中环境适应能力,他们采取各种方法从周围的环境中汲取营养物质,这是一种生存的机制。有众多的动植物居住在冠层中,它们适应了这种枝繁叶茂的雨林世界,有人估计有90%的物种存在冠层生态系统中。由于雨林被估计容纳了50%的植物种类,因而雨林的冠层部分大约生存着地球上45%的生命。

三是共生。所有的物种都一定程度上依赖彼此而生存的这种相互依赖特性是雨林生态系统中一个主要特征。在森林中生物相互依赖性有很多形式,从一些物种依赖其它物种的授粉和种子散布到捕食-被捕食关系再到共生关系等。

四是进化。雨林生物的进化是逐渐形成的。从早期的经过自然界优胜劣汰,适应这个环境的动植物得以繁衍生息,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发展,形成了雨林这一独特的生态系统。随地理环境的变化、气候的变化、人类的侵袭破坏、雨林里的动植物之间的生死博弈等都在影响和推动着雨林的进化和演变,而且一直在进行中。

创新型产业集群与热带雨林有关系吗?《硅谷生态圈:创新的雨林法则》一书把雨林生态圈与硅谷的创新生态圈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形象地再现了雨林的生存法则和雨林配方。

“在雨林中,一棵像野草的植株极有可能是整个生态环境中最有价值的新植物。”今天的“野草”可能是明天的“参天大树”,千万不要把哪些特立独行的创新想法扼杀在摇篮中。是的,许多初创公司在偌大的一个科技园区中,活在一个产业集群区域内,一开始大家也许都不怎么在意,但保不齐,几年后有些小公司就会成为高科技的大企业。

是的,从“雨林的七条规则”,可以找到雨林生态的本质。

(1)突破规则、追求梦想。

(2)敞开大门、倾心聆听。

(3)信任与被信任。

(4)实验和迭代。

(5)寻求公平而不是优势。

(6)犯错、失败、坚持。

(7)让爱传递出去。

创新型产业集群与热带雨林一样,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机构共同构成了具有自组织和自调节功能的有机系统,而其中基石人物和基石组织发挥了关键的联结和引领作用。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通讯等前沿技术不断出现,“新物种”丰富;跨界打击、颠覆式创新使得竞争更加充分而激烈,也催生了新的共生关系,形成了新的产业冠层。具有雨林生态特征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乃至未来的创新变革中勇立潮头。

二、发达国家构建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实践

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在产业集群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值得研究和借鉴。

美国产业集群的发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把区域优势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以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为抓手,以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市场化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支持、金融和相关中介机构通力合作的做法。例如,早期在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地区形成的以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为代表的汽车产业集群。再如,以斯坦福大学为先导,创立了第一批科技创业公司,吸引了众多大大小小的企业来硅谷设立研发中心和技术公司,最终发展成为全球最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集中地——硅谷。再比如,波士顿地区的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功劳就是坐落在该地区的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大学医学院、麻省理工医学院等一流大学和一流医院。还有,休斯顿石化集群,就是因为休斯顿所在地墨西哥湾丰富的石油储量和便捷的交通,带动了石油开采、石油加工等下游产业链。包括坐落在纽约曼哈顿地区的华尔街,之所以能够成为金融产业集聚地,也是因为有摩根财团、洛克菲勒石油、杜邦集团等早期的大集团金融业务的开展,加上后来的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保险公司等一大批金融类公司的集聚,发展成为后来的金融中心。

从美国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有两点值得我们借鉴。一是要把握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产业集群也不例外。首先要把产业链搞明白,先上什么,后上什么,要抓住重点,抓住产业链的核心,然后再按顺序展开。其次要把产业集群的“集群”集到位。除了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硬”件外,如学校、医院、银行、购物中心、餐饮、文化、健身等“软”件也要到位。二是政府的规划要和市场化推动紧密结合起来。全国需要规划多少个、什么类型的产业集群?现有的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哪些可以发展成为有创新特色、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方面要理清两个问题,首先是要考虑该地区的资源条件,其次要落实产业集群建设方的能力问题,这里的能力包括体制机制、市场号召力、专业化水平等等。切忌“巢”筑好了,“凤”引不来。

同时还要看到,自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主导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对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总结下来,美国科技创新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领域:

1.生物技术产业化。包括基因育种和个性化医疗。

(1)基因育种:利用基因测序加上地理信息系统,作物种植按用户需求植入基因,并根据不同土壤、病虫害和气候条件种植各种高产品种;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大大减少杀虫剂、氮肥、水的使用量,按需定制培育各种对人体有益成分的品种;利用基因检测,提高奶牛奶产量和质量,改善肉牛品质,减少种牛数量,对猪、羊、鸡、鱼全部采用基因技术,经济价值巨大。

(2)个性化医疗:科学家分析得出,人体自身在先天基因上各有600万个碱基差异,后天因个人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方式,使每人在体质、健康、疾病发生、药物反应及治疗效果等各种功能产生差异;个性化医疗一反“大锅饭”式的同一治疗,通过对人体差异精准定义,提供疾病早期诊断,在问题小、费用低、效果好的时机及时彻底治疗;个性化医疗涵盖个体化营养、保健、预防和诊断,达到最大预防和治疗效果,减少治疗费用。

2.信息技术产业。包括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新一轮信息技术包括信息、材料、制造等领域。它的创新和发展有利于传统产业优化与升级,为现代服务业提供技术支撑,降低企业供应链成本,更有效地吸纳全球创新资源,掌握世界优秀科技人才动向等提供了重要机遇。

3.新能源技术。清洁能源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次产业技术革命,产业化的重点包括第二代太阳能技术、电动汽车电池技术升级换代、车用新型材料、建筑节能技术等。

再看一下美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从美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看,主要有三大特点。

一是金融危机之前,美国长期依赖科技和金融业,通过军事扩张、“债务驱动”和过度消费来支持经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85%左右,金融危机证明这种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促使美国寻求新的经济可持续增长之路。

二是面对美国近半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美国政府推出了出口驱动经济,以绿色能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优先,促进美国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并相继推出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专业培训)计划、先进制造计划等刺激经济的措施。以绿色能源为优先,促进向“绿色经济”转型,摆脱对石油依赖,推动经济复苏,同时鼓励和加大对出口的支持力度,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并依靠科技创新,开发引领未来发展新技术和新产业,促进美国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恢复和长期增长。

三是特朗普上台后经济政策的大转向。特朗普上台后一反美国历届政府“经济全球化”的主线,提出了“让美国再次变得伟大”,凸显了“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倾向。一方面,特朗普政府的经济政策深受经济学供给学派的影响,以税收、医保、货币、贸易等核心经济手段为抓手,扩大了供给和分配的政策区间。另一方面,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反对全球化,拒绝无偿或低成本提供有效的全球公共产品。包括“重建美国制造业大国”的政策,都将会直接影响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地位和产品出口。这就需要我们客观分析形势,科学研判未来美国及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影响,瞄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力,加强科技创新、发展方式转型和商业模式及管理方式的创新和重构,把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落脚在高质量发展这个重心上。

近年来,其他国家政府也都在不约而同地加快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

加拿大:2018年2月,加拿大创新、科学和经济发展部推出“超级创新集群计划”,旨在加强从大企业到初创企业、从中介组织到政府和研究机构等各主体间的合作关系,进而建立更高层次的产业生态系统,打造世界领先的创新生态系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形成世界领先的创新型经济。该计划共投资9.5亿加元,支持5个超级创新集群项目,分别是海洋超级创新集群、基于人工智能的供应链超级创新集群、先进制造业超级创新集群、蛋白质产业超级创新集群、数字技术超级创新集群,汇集了450多家企业、60所大学和180个其他机构的参与者,覆盖了加拿大78%的经济部门。

德国:德国政府积极推进创新集群发展,一方面是由于集群自身发展的规律所在,另一方面是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变化和经济转型的要求。从州政府到联邦政府,德国都非常重视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从1999年的“创新区域”计划,到2008年的“区域集群竞赛”,再到2012年出台的“走向集群计划”,一直在延续着两级政府并行的推进模式,推进创新型集群的发展。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认为,德国经验我们可以借鉴的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从顶层战略着手,多种推动方式并存;二是重视创新网络建设,创新主体分工明确;三是重视对集群的评估与监测;四是建立信息平台,加强合作交流。

日本:2010年,日本文部科学省与经济产业省、农林水产省联合,对日本各地区提出的区域创新计划进行评估,确定“区域创新战略支持计划”,支持区域创新,推动区域创新型产业集群。该计划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集聚科技创新人才,二是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三是构建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知识网络,四是支持区域内研究设备共享。

三、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20世纪80年代,浙江首先形成了“小企业、大集群”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随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快速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化生产的模式,成为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雏形。90年代,随着国内需求释放和出口贸易大幅增长,全国各地区纷纷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形成了各具产业特色的产业集群。随着产业发展和消费升级,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1年,科技部推出了《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以国家高新区为重点,开展了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的试点,系统提出创新型产业集群应具备的四个特征:一是产业特色突出,经济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较高,成为地区支柱或主导产业;二是集群特征明显,围绕产业链条,科技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聚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三是科技服务体系完善,产业与科技服务业互相支撑,互动发展,基本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和模式;四是国际化水平较高,在国际技术标准制订、产品定价等关键环节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

九年时间过去了,中国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代表性的产业集群有北京中关村移动互联网创新型产业集群、武汉东湖国家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创新型产业集群、杭州数字安防创新型产业集群、景德镇直升机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成都数字新媒体创新型产业集群、海西盐湖化工循环经济创新型产业集群、苏州纳米新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亦庄数字电视和数字内容产业集群、包头稀土新材料产业集群、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厦门海洋与生命科学产业集群,贵阳区块链与大数据产业集群、滨州高端铝材产业集群等。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点还是在产业集群的独特性(切忌模仿,或重复建设)、创新性,集群的高科技含量和国际化水平上有差距,同时产业集群的综合指标——投入产出方面也存在不小的差距。据悉,全国目前有2500多家开发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550多家,省级开发区1990多家。开发区的再定位、差异化分工和产业转型升级越来越重要,也非常必要。因为若干年前规划的产业定位、发展规模,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及全球化竞争格局的变化,内外部条件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需要适时调整、变革。有差距、有问题不可怕,关键是要正视问题,对标发达国家先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最佳实践,学习借鉴,做到他山之石为我所用。重点要在创新上多下功夫。

北京市在产业集群定位和创新上进行了很好的创新实践。坐落在亦庄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1992年成立时定位于工业集中区,占地仅3.83平方公里,经过多年的规划发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定位逐步明确,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汽车及交通设备产业等四大产业的创新型产业集群。2018年,北京市提出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主平台, 作为“一区”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承接三大科学城的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第六次扩区,面积进一步达到225平方公里,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再次迈上了高水准、高质量的快车道。

中关村科技园区也从最早的电子一条街,发展到今天“一区十六园”,空间规划拓展至500km2,并明确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目标,并形成了特色产业园(包括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园)、研发创新园(包括清华科技园、北航航空航天创新园、北理工国防科技园等)、创新创业社区(包括中关村创业大街、中关村智造大街、创业公社等)、科技新城(包括未来科学城、大望京科技商务区、长辛店生态城等),还有改造更新园区(包括798艺术区、“新华1949”文化创意产业园、首钢西十筒仓创意广场)。坐落在顺义的天竺综合保税区也将主导产业由工业自动化设备、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升级为航空贸易、医药贸易和文化贸易,面积也从272.6公顷扩展到了594.4公顷。同时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确立,北京通州经济开发区原来规划的建材、机械、新材料调整升级为科技研发、商务服务、电子信息、互联网经济等。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中高端的重要平台,也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现代服务业,人力、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好创新型产业集群对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校、各方面创新人才都是大事、好事。

四、意见和建议

从生态圈的角度看,创新型产业集群与雨林的规则可以说是异曲同工,相得益彰。如何更好地通过雨林的多元、共生、冠层、开放等特征来有的放矢地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研究,融会贯通地加以学习、借鉴和应用,真正把“多元共生、协同发展、包容进化、开放创新”的理念,转化运用到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构建之中。

着眼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创新和转型渗透到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不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新产品开发,不论是产业链间的战略协同,还是信息的交换和维系,包括集群内人才结构和人才总量的变化,都会随着技术进步、竞争环境的改变、资源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变革和调整。集群内各要素的互相影响和作用,实现自身结构的有组织及有序化发展,促进产业集群的自我革新和自我强化而不断成长,最终发挥好产业集群作为一个特殊的创新生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的功能优化、要素创新和产业升级,这些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既然雨林是一个创新的生态系统,那么在产业集群内各个创新主体、创新环节和创新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就会进一步强化产业集群内的创新生态链的组合,进而通过人们的智慧和其他相关资源,焕发出新的生机,持续展现生生不息的创新生态。

诚然,创新型产业集群,不论是从零开始构建,还是已有几十年的传统的产业集群历史,都需要落实持续不断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需要以打造经济增长新动力,构建激发创新活力的内外部环境做起,充分发挥好科技人才、企业家、政府、金融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各类中介机构等相关方面的作用,充分利用好5G、大数据、智能网络等新技术、新模式,助推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并持续不断迸发新的激情和活力。

加快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对政府和企业的建议是:

(一)政府层面

1、要加强产业集群的规划管理。一是科学的分类管理,按行业分类和产业特征来科学规划,实施分类管理。二是抓好国家和地方政府两级规划,避免重复建设而造成产能过剩、资源浪费。三是围绕产业集群的品牌和影响力,培育支持一批高技术企业和几个大企业集团。

2、要支持产业园区自持产业载体,通过增加厂房、楼宇面积,以及先租后买、明股实债等金融支持,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减轻新创产业和入园企业的资金压力。

3、要主动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增强产业园区的发展活力。产业的多样性必然要解决资本的多元化问题,大公司和小企业分工协作,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4、把营商环境打造成园区的核心竞争力。要对标世界一流标准,补短板、强弱项,持续创新,久久为功,把营商环境这一软实力,落实在真功夫上。如上海市的“店小二式服务”、“企业服务随心选平台”、“营商服务进楼宇”等;深圳市的“数字政府”创建,“键盘一按,事情办完”,高效为企业提供周到服务;北京市的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高效率落实“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等。说到底,营商环境好坏,最终还要有企业来评判,来打分。

5、要搭建好的企业人才和用工平台。及时解决入园区企业人才短缺和用工培训、使用问题,并逐渐形成市场化高效运转的人才和用工市场。

(二)企业层面(以汽车行业为例)

1、要牵头抓好产学研创新工作。创新首先是技术创新,要体现国际国内的最高水平;其次是成果的转化要体现“储备研发一代,生产转化一代”。这是产品力的基础,也是产品畅销的基础。

2、产业的规模经济问题。要本着投入产出最大化的原则,来规划和投资项目。比如轿车工厂在一般地区的经济规模是年产能30万辆至45万辆,而商用车一般在15万辆左右。

3、产业链的分工与协作问题。一辆汽车平均约有3万个不可再拆解的零件。任何一家企业不可能什么都生产,这就需要汽车行业内各个细分行业、大大小小各家企业的生产分工和协作。政府主管部门和整车企业要牵好这个头。

4、技术和产品升级问题。科技进步、技术迭代、产品法规和标准升级、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提高和多样化需求,都要求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要持续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换代。

5、企业的国际化问题。一是要引进来,本着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或利用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短板,实现和国外先进企业的合资合作。二是要走出去,走进去,指的是把有竞争力的产品实现出口或海外本地化生产销售。

6、创新商业模式问题。企业自初创、成长、到发展壮大,每一个阶段需要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从价值链来看,工厂的经营和管理,与汽车后市场业务的经营管理,也要有不同的商业模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实现业务的高效运营,实现投入产出最优的结果。

总之,加快推动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恰逢其时,且很有必要。

北汽集团总经理 张夕勇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