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垃圾同时卖破烂儿这个无物业小区分类挺“智能”
5月7日,海淀北医社区安装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箱刚好满一年了。一年里,这个社区的居民扔垃圾同时卖破烂儿,实现垃圾减量近9吨,其中厨余垃圾3430公斤。这个无物业的社区是如何推动垃圾分类的,近日记者前往探寻答案。
引导养成习惯
厨余垃圾也能兑换积分
4月30日,记者来到北医社区东南门。当天气温已经超过30℃,记者小心翼翼地打开厨余垃圾桶盖,没有闻到想象中的馊臭味,探头一看,桶底只覆盖着浅浅的一层菜叶子和半只菠萝。
路过的一位居民热情地同记者搭话:“把垃圾扔那个箱子里吧,厨余垃圾也能积分!”记者抬头看到,道路斜对面就是一个白底蓝色绿色标识的垃圾箱,箱体上贴着宣传语“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这位居民说,往智能回收箱扔垃圾,她一个月的积分换成卫生纸,基本够一家人用了。
现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石志永告诉记者,北医社区这种智能箱可以根据居民需求,灵活调整回收种类,比如最早他们设置了金属类,但发现回收量很小,于是换成了废纺织品,如有居民要扔易拉罐,则可以按照个数投到瓶罐类里。
据介绍,厨余垃圾是分类推行中最头疼的,既麻烦又没有多大的价值,居民缺少积极性,而一旦混装又容易污染其他的垃圾。而这种智能回收箱特别设置了厨余垃圾投放口,用积分鼓励居民分类投放。石志永打开智能回收箱厨余垃圾部分的门,拉出垃圾桶,烂草莓、鸡蛋壳……满满的一大桶,比记者此前翻看的路边厨余垃圾桶内的垃圾数量多了好几倍。
“我们社区安装智能回收箱刚好满一年了。”北医社区居委会主任周雪莲告诉记者,去年5月7日,北医社区安装了3台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箱,开始试行垃圾分类。据统计,一年来通过智能回收箱累计收集报纸书刊4637公斤,塑料品796.6公斤,塑料瓶11260个,厨余垃圾自主投放总量3430公斤,投放次数17571次,累计积分140多万分,垃圾减量近9吨。一年下来,社区里超过半数住户基本养成了垃圾分类投放的习惯。
即时分类处理
楼道不再堆积废品
“有了智能回收箱,更大的好处是不用攒废品了!”老旧小区楼道等公共区域里堆积废品是一个常见现象。旧家具、床垫扔了可惜,先存楼道车棚里;纸箱子、空瓶子,一个两个不值钱,先堆放在家门口……这是老年人勤俭节约的习惯,可又影响了社区环境卫生。社区里有了智能回收箱,随时都可以投入换取积分,再也不用等积攒多了再卖,而且对于年轻人参与垃圾分类回收也是一种鼓励。
智能回收箱的投放口只有半米宽,纸箱子投不进去怎么办?在社区东南门附近的智能箱背后,还开辟有一块10平方米的地方用于暂时存放大件废品。记者看到一位老年人拎着捆扎好的纸箱子,在智能箱旁设置的电子秤称重后,交给了回收人员。老人不放心地站到电子秤上,测了测自己体重。她笑着告诉记者:“这是个窍门,防止缺斤短两。过去推板车收废品的都是八两秤!现在好了,智能箱不搞那一套。”她还告诉记者,以前小区里收废品的都比较“挑剔”,价值高的才回收。而智能回收箱不会挑挑拣拣,不会缺斤短两,破旧衣物一样可以积分。
更令居民满意的是,智能回收箱的积分每月兑换一次,由智能箱的运营公司负责,兑换方式灵活:既可以换取所需生活用品,也可以提前预订生活用品,还可以兑换成现金,和以往卖破烂儿一样。
“僵尸”自行车也是让社区头疼的一个问题。周雪莲说,废旧自行车以前常常占据小区的消防通道和公共区域。去年,社区联合智能回收箱的管理运营单位开展了“废旧自行车巧置换”活动,置换废旧自行车150余辆,不仅清理了公共空间,也让居民得到了实惠,从而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的积极性。
引入专业回收
占道收破烂儿的不见了
无物业小区推动垃圾分类比其他小区更加困难。记者采访发现,正因为无物业,北医社区才早早引入了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箱这个帮手。据介绍,北医社区包含3家产权单位,却没有专门的物业公司,社区环境管理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后勤负责。由于缺乏统一管理,过去负责社区废品回收的摊贩多达七八家,管理比较混乱。为了顺利引进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箱,他们组织社区保安队对废品收购人员进行了清理,确定了一家废品回收公司负责社区大宗废品回收,为垃圾回收箱进入社区扫清了障碍。
安装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箱一年来,过去社区里散兵游勇收破烂儿导致的侵占绿地、噪音扰民、死角脏乱和安全隐患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按照500户建一个垃圾驿站的标准,北医社区很快还将再安装一组智能回收箱。
周雪莲告诉记者,这家专业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免费为社区安装了3台智能回收箱,将居民主动分类的再生资源送到相应的处理场,把定期收集的有害垃圾运输到街道建立的有害垃圾暂存点,厨余垃圾清运到对接的收运点。一年来,没有清运不及时造成设备停用和居民不满意。
花园路街道书记高毅把北医社区的这一模式总结为“专群结合”模式。“专”是指专业物资回收公司在社区中设置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站;“群”是指社区积极发动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工作中来。“专群结合”,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及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工作长效管理机制。随着智能回收箱联网普及,通过物联网和智慧化终端方式,垃圾分类回收的数据可以实时上传到后台大数据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会定期对试点区域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记者手记
用卖破烂儿撬动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什么环节最困难?答案是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而其中厨余垃圾的分类投放最难,又脏又臭又麻烦。
专业人士告诉记者,垃圾分类中的收集、运输、处理环节可以依靠政府投资、利用技术手段、提升专业化能力来实现,但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则有赖于市民每个人每一天来践行。如果从源头上没有做到合理分类,就会给后面的环节带来很大麻烦。
北医社区的垃圾分类为什么能够比较顺利地推广,超半数的居民自觉自愿地参与呢?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箱功不可没。这个“神器”妙就妙在,把最难搞定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可回收的物资品种捆绑在一起,让居民卖破烂儿时捎带手把厨余垃圾分类了。它不是让市民建立一个新习惯,而是让市民在老习惯中增加一项新内容,让市民把卖破烂儿的习惯自然过渡为垃圾分类的习惯。所以在北医社区中,中老年人率先带头践行垃圾分类。
智能回收箱的另一个妙处是实时称重反馈积分。不要小瞧积分的力量。记者查看了厨余垃圾的积分标准,每公斤只有4分,然而这区区几分钱却成为撬动居民分类厨余垃圾的杠杆。如同打游戏一样,居民每天投放时看到积分增长的即时反馈,每月兑奖时感受到垃圾分类带来的益处和乐趣,从而自发自愿地进行垃圾分类,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
生活垃圾分类不是一场运动,而是要居民长期坚持的一种习惯。社区坦言,只依靠宣传是不够的,也不可能长期依靠人力“盯人盯桶”。而引入智能回收箱,不仅是安装了垃圾分类驿站的设备,也引入了一套积分、打榜、兑奖的激励机制,固化居民的分类习惯。对于社区而言,更加专业的垃圾分类指导、标准化的称重储运操作、实时联网的智能化设备……让基层推行垃圾分类时的压力大为减轻。
让社区工作人员更惊喜的是,通过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箱,还让有实力的专业物资回收公司参与到社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当中,结束了过去社区里收破烂儿小散乱的局面。而智能回收箱的运营单位有利可图,才能平衡硬件投入和设备管理维护费用,以及其他服务社区的各种成本,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长期稳定地为社区提供服务。本报记者 罗乔欣
相关链接
房山西潞
“撤桶建站”百米之内可投放
房山区西潞街道苏庄三里社区近日启动“撤桶建站”试点工作——原来单元门口的垃圾桶撤下来,统一设置智能化的垃圾分类投放机,管理更方便,能够有效减少垃圾污染。
笔者在苏庄三里社区的建鑫园三里小院看到,新建成的垃圾驿站有着灰色的金属外表、智能操作面板,看起来“酷酷”的。与普通垃圾桶不同,这种“高大上”的垃圾驿站每天7:00-9:00、18:30-20:30定时定点等待居民投放垃圾。
“刚开始肯定是不习惯,但是养成习惯就好了,垃圾统一投放能减少污染,长远看,还有利于环境。”居民马大爷告诉记者,有了垃圾驿站后,每天在家里就会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以方便投放。虽然每次倒垃圾要先用手机扫码或者输入账号才能打开投放口,看似有些复杂,但有分拣员的帮助,很快便能完成操作。
据社区介绍,目前两个垃圾驿站设置在6号楼后停车场的东西两侧,处于小院中心区域,即使是距离最远的居民,也仅需步行100米便可到达站点。 李丹丹
大兴清源
直播“云体验” 隔屏学分类
“欢迎来到垃圾分类主题活动现场……”直播镜头这边,是清源街道“党建引领齐参与 垃圾分类我先行”的现场,镜头那边,数千居民隔屏在线学分类。
清源街道是北京市垃圾分类示范街道。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行,为了让更多居民了解条例变化,掌握分类技巧,垃圾分类的社会组织代表栗阳带着道具上台,现场开课,手把手教。鉴于疫情期间,大多数居民无法到场,于是课堂改为直播模式。
其实,垃圾分类可不是新鲜事物。在清源的试点社区,每100户居民都有一位分类指导员,垃圾桶旁随时“现场教学”;在餐饮商户,家家签订分类责任书,依规做好垃圾分类还有“三联单”当凭证;在学校、社区活动中,孩子们也是垃圾分类先行者,学会技巧后,回家当上监督员。
作为大兴区老干部工作向基层延伸试点街道,清源的党员、老干部组成了先锋队,成为垃圾分类的引领者、监督者、倡导者,有的研发家庭垃圾减量的做法,有的将分类编成简易口诀,在邻里传播。活动还派送“垃圾分类时尚大礼包”,鼓励大家主动作为,带动更多人加入分类阵营。
接下来,清源街道还将上线一系列垃圾分类小游戏,垃圾分类打卡行动倡议等,以楼门为单位,推广垃圾分类。
记者 杜晓婧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