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资讯 www.3030k.cn,中国最专业的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红军粉”:80余年的初心与传承

“红军粉”:80余年的初心与传承

时间:2020-01-11 12:57 来源:中新网 作者:夏冰  阅读量:17910   

“红军粉”:80余年的初心与传承

中新社宁夏西吉1月9日电 (李佩珊)隆冬时节,9日清晨5点的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兴隆镇王河村,村民摆文莲和邻居苏文梅已在“红军粉”加工厂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红军粉”就是人们熟知的土豆粉,西吉县历史上“苦瘠甲天下”,是宁夏贫困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一个县。这里十年九旱,民众靠种植马铃薯谋生。1935年长征期间,红军战士看到当地老百姓只会蒸、煮马铃薯,便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利用马铃薯制作粉条。战士们将马铃薯搅碎,用石头磨磨面,再经过沉淀、过勺、水煮、晾晒等近12道工序后,透亮筋道的粉条就被制作了出来。

当地土豆粉条的独特口感赢得海内外消费者喜爱,这既解决了当地马铃薯不易保存的问题,又为老百姓打开了致富之路。为感激红军,当地人亲切地称这种粉条为“红军粉”。

“红军粉”成了王河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当地以贩卖粉条为主的运输业也随之兴起。在粉条产业的带动下,王河村于2015年成功脱贫,2018年年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万元人民币。

“加工粉条的技术简单易学,可要做好,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摆文莲坦言,自己学了3年多,还未能熟练掌握最核心的工序——漏粉的窍道。“我们古老板做粉条20多年了,他那个巧劲别人真的比不了。”摆文莲口中的“古老板”就是王河村四代都以粉条制作为生的致富带头人古银海。

“以前一天做300斤就是全村最高产量,现在一天3000斤也是轻轻松松。”古银海告诉记者,最早没有冷库,只有冬天才能做粉条,现如今家家户户都有了冷库,除了核心技术纯靠手工外,其余全是自动化生产,产量明显增多。“今年一年光靠粉条就可以给我带来25万元人民币的收入,过完年想去城里再买套房。”古银海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致富”账。

走在王河村,农家小院、田野乡间挂满了白色的粉条,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直都是供不应求,你看,这些晾好的粉条明天就要装车发往北京。”兴隆镇党委副书记李国文指着满院晾晒的“红军粉”告诉记者,“今年开春扶贫车间投产后,日产量还能翻番。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加入‘红军粉’的制作队伍,我们设计的‘红军粉’历史展览馆五月份也要开馆了。做好‘红军粉’,不仅是传承,更是一份初心。”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