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资讯 www.3030k.cn,中国最专业的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这家企业为何每年给上千名员工发金牌?

这家企业为何每年给上千名员工发金牌?

时间:2019-09-14 09:00 来源:东方网 作者:文辉  阅读量:11131   

新华社广州9月9日电 题:这家企业为何每年给上千名员工发金牌?——广东溢达工人“回流”现象观察

新华社记者刘大江 刘宏宇

凡入职10年以上,举行隆重仪式,奖励一块镶嵌纯金的金牌!

位于广东佛山市高明区的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近年来每年都有上千名员工被这种仪式感满满的幸福“砸中”。

尽管近年由于产业梯度转移、国际形势变化等诸多因素叠加,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制造企业普遍面临“招工难”,员工流失现象严重,但在广东溢达这家拥有2万多名员工的大型纺织企业,却流淌着“用工寒冬”里的“暖流”:不仅员工流失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且员工“回流”越来越多,入职10年以上的老员工逐年增加。

“用工寒冬”里的“溢达暖流”

7年前,22岁的方锐从武汉纺织大学毕业后,进入广东溢达工作。5年后,他突然决定跳槽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到外面“转了一圈”后,方锐觉得:“还是溢达好,这里工资发放及时,员工学习提高和晋升的空间大。”去年,方锐又回到了广东溢达,如今是辅料包装厂的质保主任。

今年32岁的刘喜梅,2006年因为不习惯广东溢达三班倒的工作,辞职去了超市上班,之后不断跳槽, 2014年她重新回到广东溢达工作。“因为溢达给了我稳定感。”刘喜梅说,在超市,她的收入只有2000多元;在广东溢达,扣除五险一金,每月工资到手的有4000多元,并且现在只需上白班。

在广东溢达,近年类似方锐、刘喜梅“回流”的员工为数不少。以一线员工为例,2019年前7个月,入职员工1746人,其中回流重雇员工数为502人,占入职比例为29%。

“离职员工只要愿意回来,我们随时欢迎。”溢达中国区人力资源董事总经理黄坤宇说,回流重雇的员工,对企业的感情更深,归属感更强。

纯金奖牌凝聚员工归属感

在广东溢达,记者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员工的平均年龄都偏大,在杨梅分厂,员工平均年龄34岁;在高明分厂,员工平均年龄达36岁至37岁。

这说明广东溢达入职时间较长的老员工占比大。而每年约30%的员工回流率,更是对广东溢达“留得住人”企业文化的肯定。

长期稳定的工资收入、全方位的福利关怀,让广东溢达员工产生巨大的归属感。

——一线员工扣除五险一金,拿到手的平均工资能达到4000元至4500元,高于珠三角其他地区的同类工厂。

——每年,溢达都会举行隆重的仪式,分别给入职满10年、20年、30年的老员工颁发金牌。2016年,共1228人;2017年,共1580人;2018年,共1172人,“每一块牌镶嵌的都是纯金,诚意满满”。

——每年,溢达都会给即将退休的老员工举行欢送仪式,给他们送上鲜花。

——2014年起与国家开放大学合作,投入800多万元为近1300名一线工人提供学历提升服务。开设16个文体俱乐部,每年辐射带动万名员工参与各项活动。

记者在溢达高明厂区员工餐厅三楼自助餐区看到,这里荤素各有十多个菜式,各种点心、水果让人眼花缭乱。“所有员工都可在这里吃饭,统一标准每人13元。其他楼层还有更多更便宜的选择。”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马伟萍指着一位正忙碌的年轻女孩子告诉记者:“这是公司餐饮管理部的经理,清华的本科、硕士,香港科大的博士,目前负责8000多名员工的餐饮。我们的餐饮全部由自己打理,不交给第三方,确保员工都吃得安全,吃得有营养,吃得健康。”

数据显示,近5年来,广东溢达员工每年的流失率平均维持在2%左右,远低于业内平均水平。

老员工不愿走,新员工争着来,广东溢达的用工正形成良性循环。

员工和企业同甘苦共成长

满满的归属感,激发着员工们的创新潜能和奉献精神,和企业同甘共苦,一起成长。

老员工张雄颜,1991年入职广东溢达时,仅有初中学历。后来,她考上设在公司里的国家开放大学,获得大专文凭。在公司鼓励下,她不断摸索钻研,研发出三代封三尖自动化机器,将生产效率提高到以前手工生产的3倍多,合格率提升到99%左右。目前,张雄颜获得两项国家技术专利,还先后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入职23年的老员工陈剑锋的经历,与张雄颜类似,只有初中学历的他在溢达获得本科文凭,现已成长为一名优秀技术工人。

近5年,广东溢达的“张雄颜”和“陈剑锋”们自主研发了41种自动化设备,将梭织和针织的自动化率分别提高到77%和39%。黄坤宇说,“溢达已经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密集型工厂,而是一家高科技纺织企业。”

当前,中美经贸摩擦对广东溢达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记者了解到,虽然国外订单下滑,但广东溢达的生产经营仍然稳中有进:2017年,产值达13亿美元;2018年,产值达13.6亿美元。

“面对挑战,通过开发新市场、调整客户比重、创新升级自身产业和人才队伍、再造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和高附加值等积极举措,我们有信心渡过难关。”黄坤宇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