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被逼婚了?不仅是中国,单身已成为全球趋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华尔街见闻 胡琛
正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过了2019年,80后就全面奔四,90后也就全面奔三。在这一节骨眼上,又逢2019农历新年假期,80、90后单身男女回家团圆,免不了也绕不开一个场景——被逼婚。
虽然被逼婚有没有中国特色很难考究,但是保持单身却逐渐显现出世界性潮流。美国的新闻网站AXIOS近日发布一篇题为《新的仪式:年轻、忙碌、单身》的文章,提到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都在推迟婚育时间,以此保持单身生活。“现在你可以把自己活成40多岁的老小孩。”
喜欢单身不是没有理由。与亚洲语境下的“剩男剩女”不同,在美国的单身男女,意味着可以享受工作,生活在时髦的街区,与个性相投的室友合租,进行逞心如意的约会。换句话说,单身往往就有无限可能,而不必被婚姻的条条框框所束缚。
单身的魅力自不必再多言。可是越长时间保持单身,可能就越意味着生育年龄的推迟。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希腊、日本和瑞典的妇女平均生育年龄已经超过30岁,高于1970年的27岁左右。德国、加拿大和荷兰等国的平均结婚年龄也一直在稳步上升。一般来说,初育(生育一孩)的年龄每推迟一个月,生育率会下降8%左右。
与不断被推迟的结婚年龄、生育年龄相适应,人口的衰老与减少也正在发生。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显示,除去移民,美国、日本和整个欧洲的人口都在减少;到2050年,48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都将减少,一些国家甚至将下降15%,“重灾区”包括日本、巴尔干半岛地区与波罗的海沿岸的国家。全球预期寿命也将从2015年的大约70岁上升到2100年的83岁。
数据显示,若以1980年-2017年为标尺,美国的成年未婚男女的比例逐渐上升,分别从29.6%与22.5%上升至34.9%与29.3%,如下图所示:
美国女性的平均初育年龄从1980年的22.7岁推迟到如今的26.8岁,男女平均初婚(首次结婚)年龄从24.7岁与22岁推迟到29.5岁与27.4岁,如下图所示:
(以上图片均来自AXIOS,数据来源于CDC)
人老了少了,意味着人口红利也将随之消退。举一个例子,管理咨询公司贝恩在近期一个针对汽车行业的调研中发现,除去经济大萧条的影响,美国人对于轻型汽车需求量在下降,并以此影响到之后12-18个月,未来更有可能出现需求量的永久性下降。
美国汽车产业“日薄西山”的背后,是人口增速的下降与不断加深的老龄化。2016年,美国的生育率是创下有史以来新低,每1000名育龄妇女生育1765次,低于2100例的替代率。与此同时,美国老年人将会增多,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预计将激增。
不要以为低生育率只是发达国家的难题。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也不乐观。以巴西为例,该国女性的生育年龄较10年前有所推迟,新生儿数量也呈下降趋势。2018年巴西女性生育率为1.77,即每名巴西女性平均育有1.77个子女,这一数字到2060年预计会降至1.66。
人口大国中国也没能幸免。恒大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及其研究团队发布的中国生育报告2019(上)显示,1990-2010年中国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从23.6岁推迟至25.9岁,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从22.0岁推迟到23.9岁。
1990年主要初育年龄、主要生育年龄均为20-27岁,生育一孩数、生育子女数占比分别为86.6%、74.9%。而到2015年,主要初育年龄推迟至22-29岁,且生育一孩数占比降至66.7%;主要生育年龄推迟至23-30岁,且生育子女数占比降至59.1%。
有学者认为,生育率下降的趋势不会一直持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阿罗娜说,当推迟怀孕的女性按照她们计划的时间生育后,生育率就会趋于稳定。想要提高生育率,必须先解决晚婚晚育、喜欢单身这一时代命题。当然,崇尚晚婚晚育、保持单身男女并不是性冷淡,而是远离了传统意义上创造亲密人际关系的物理空间,转而在技术推动下的互联网世界享受着精神慰藉。
对此有三组数据值得分享。一,2005年至2012年,大约1/3的新婚缘起于互联网。二,Annie Data杂志提供给AXIOS的数据显示,在短短两年内,前十大约会类APP的花费几乎翻了三倍。三,约会类网站Badoo的统计,美国的80后、90后、00后每周花10个小时在约会类APP上,而这些APP还“俘获”了世界190个国家的4亿多用户。
本该安定下来进入婚姻的单身男女,却借助互联网创造着一段又一段的情侣关系,过着如真人秀般的生活。没错,这里说的真人秀包括美国的The Bachelor,英国的Love Island,以及中国的非诚勿扰。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