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40%的人受到登革热的威胁
全世界40%的人受到登革热的威胁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2019年全球健康面临的十大威胁,其中“流感大流行”也出现在2018年的十大威胁中。这十大威胁大多是长期困扰人类的威胁,其中登革热威胁了全球40%的人,并导致20%的严重登革热患者死亡。
登革热(dengue)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我国少见。典型的登革热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本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我国广东、香港、澳门等地是登革热流行区。由于本病系由伊蚊传播,故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在每年的5~11月份,高峰在7~9月份。在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以成人为主,在地方性流行区,发病以儿童为主。
登革热会引起类似流感的症状,可能致命,并导致20%的严重登革热患者死亡,几十年来一直是一种日益严重的威胁。
登革病毒为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是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耐低温,在人血清中保存-20℃可存活5年,-70℃可存好8年以上。但不耐热,50℃30分或100℃2分中即可灭活,不耐酸,用洗涤剂、乙醚、紫外线和0.65%甲醛溶液可以灭活。目前已分离出4个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均有致病性。伊蚊(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其主要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日至发病后3日内传染性最强。少数患者在热退后第3日还可从血液中分离到病毒。
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中复制,再次释放入血,形成第二次毒血症。登革病毒与机体产生的抗登革病毒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病毒可抑制骨髓,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
孟加拉国和印度等国家的雨季发生了大量病例。现在,该病在这些国家的流行期明显延长(2018年,孟加拉国死亡人数达到近20年来的最高水平),并且该病正在蔓延到热带和更温和的国家,如尼泊尔,这些国家传统上没有出现过该病。据估计,全世界40%的人有登革热的危险,每年约有3.9亿人感染登革热。世卫组织的登革热控制战略旨在到2020年将死亡人数减少50%。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