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金融跌落史: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不久前,万达集团发布了2018年的工作报告。
在这份超过万字的“年终总结”中,留给金融板块的只有寥寥数语:“2018年,金融集团收入433.6亿元,完成年计划101%,同比增加28.6%”以及“2019年工作计划中的金融集团收入496.4亿元”。
没有表扬,没有批评,但也没有了期待。
还记得2014年,“互联网金融”五个字第一次出现在万达集团年终报告里时,它的前缀是”万达新的支柱产业和利润增长点”。要知道,当时的万达如日中天,总资产达5341亿,同比增长34.5%,净利润环比更是连续9年保持30%以上的增速。
随后五年,万达对于金融的期许逐年增加,更是倾注了大量的资源扶植这个被视为“万达第四次转型的关键”的新业务。
万达金融陆续拿下了第三方支付、银行、消费金融、保险以及三张互联网小贷牌照,布局了万达征信、飞凡网、万达云等,并接连引入了一大批金融“外援”。不仅如此,万达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始整合线下场景和资源,希望利用线下流量反哺线上。
如今,五年过去了。曾经轰轰烈烈开场的万达金融逐渐没了声响,商业地产业王者的神话没能在新金融领域延续。今年1月,万达作价27亿出售自己所持有的全部百年人寿股份,主动放弃了进军保险业的资格。
与此同时,有媒体报道,万达的征信业务和第三方支付业务正在洽谈出售事宜。如果算上此前拆分不足两年就夭折的网科集团,以及倾注诸多资源却未能成功的飞凡网,万达的金融业务如今几乎再没有什么想象空间。
事实上,复盘过去几年新金融行业的发展,类似万达金融这样高开低走的案例并不在少数。一大批坐拥丰厚资源、线下场景和海量用户的传统产业“老大哥”试图跨界到新金融领域,但大多数都铩羽而归。
比万达更先一步,恒大的金融业务已经在急速收缩,官网撤掉了关于“金融”的一切信息,互联网金融平台早已停止发标,此前高调主张的“全牌照”布局再无下文。除了地产巨头外,去年开始,不少在新金融行业跨界布局的公司都开始陆续出售金融资产。
在金融监管不断收紧的大趋势下,金融套利的空间已经被关闭,而且无数的案例证明:涉及金融这样一个特殊领域,所谓的资源、场景、资金、人才优势都不足以成为左右成败的关键。
1. 欲戴王冠
万达2015年的年中报告里,第一次透露出了对于金融的“野心”。
“下半年要完成银行、证券、保险等三家公司的并购,加上已有的金融产业,正式成立万达金融集团。”在这之前不久,万达刚刚以3.1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第三方支付公司快钱68.7%的股权。
彼时,新金融行业正处于一片繁荣的鼎盛时期,监管的口径也倾向于开放和创新。
先是年初,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八家机构开始了个人征信业务的试点。半年后,央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鼓励互联网金融平台、产品和服务创新。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大批来自不同领域的企业开始跨界布局新金融业务。
例如,2015年前后成立的一批消费金融公司、民营银行里就不乏海尔、苏宁、重庆百货、红星美凯龙、美特斯邦威等传统零售业、制造业的领军企业,它们掌握着丰富的线下资源和场景。
对于一些传统业务正进入下行周期的公司而言,新金融业务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不仅可以借此挖掘既有的供应链、线下场景、海量用户的价值,拓展新的盈利点,也可以在估值或市值上有所助益。
这些政策利好以及其他公司的跨界尝试,不仅给转型中的万达提供了新思路,更带来了信心。不管是发力消费金融,还是供应链金融,这家老牌的地产集团都有不少资源。关于这笔账,王健林在2014年集团的年终报告里是这样算的:
“如果万达发展到百万商家,每家有100万信贷需求,万达金融就是万亿规模。届时万达广场年客流人次将达到百亿以上,会员5亿以上,如果5亿会员中有1亿有消费贷款需求,每人贷1万元,又能创造一个万亿规模的业务。”
与此同时,万达还积极地拉上了几位互联网巨头做盟友,它与腾讯、百度一起出资搭建了电商平台——飞凡网。试图将自己既有的线下优势线上化,在互联网世界再造一个万达广场。
2015年下半年,万达金融集团正式成立。随后,在2016年初的香港亚洲金融论坛上,王健林正式发布了“万达网络金融O2O战略”:
1、2020年万达网络金融覆盖全国至少5000个大型商业中心,其中万达自己的500个左右。飞凡卡发行5亿张;按每个商业中心每年销售额10亿元计算,年总消费金额将达到5万亿元,成为世界超级O2O平台或者说是世界最大的互联网+消费平台。
2、万达网络金融信贷余额2020年力争达到3000亿元,其中企业信贷1000亿元、个人信贷2000亿元。飞凡覆盖7-8亿消费人群,即使只有1亿人贷款,每人贷2000块就是2000亿。定这个目标主要是考虑给飞凡积累时间,因为商户需要改造,个人消费数据需要收集,而且个人贷款还要迟于商户贷款。
3、万达网络金融3年内实现IPO,创造巨大商业价值。万达未来价值最大的板块是飞凡,因为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组织可以做到拥有7-8亿消费人群和200万个商户的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万达网络金融只是万达金融集团下的一个版块,主要包括五项业务:飞凡卡、大数据应用、征信服务、网络信贷和移动支付。
早期万达金融集团业务布局
在同期万达集团发布的2016年工作计划中,整个万达金融集团的收入预计从2015年的208.9亿增长至211.8亿元。其中,2016年万达网络金融的收入目标是44.6亿元,仅占万达金融集团整体营收规模的五分之一而已。
只是,计划没有变化快。
到了第二年,万达金融便被拆分,原万达金融集团旗下的保险、投资业务归属新万达金融集团,而飞凡信息公司、快钱支付公司、征信公司、网络数据中心、海鼎公司、网络信贷公司归属万达网络科技集团。
拆分后万达金融、网科集团业务布局
2. 飞凡,非凡
从万达金融最初的布局来看,电商、牌照、科技…..与新金融相关的几大要素,万达一个都没有落下。
从2014年布局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开始,万达金融集团一路“买买买”,2015年万达成为百年人寿第一大股东之后还入股了两家银行以及北银消费金融。与此同时,万达接连拿下三张互联网小贷牌照。
布局金融牌照的同时,万达还从金融业、互联网行业招揽了大批高管和专业人才。
一个可以参考的名单是,万达金融集团建立之初,执行总裁王贵亚为中国建设银行投资银行部原总经理,高级副总裁赵世刚为渤海银行总行原行长,筹建组副组长陆肖马则是深交所原副总经理。
网科集团成立后,高管团队中不仅包括北京银行原副行长,同时还有来自谷歌、微软、visa、paypal等国际互联网和金融巨头的前高管。
随着这些“基础工作”的搭建完成,万达布局新金融领域的思路也逐渐清晰——参考互联网巨头的发展路径,从电商和支付入手,通过O2O的方式撬动起线上线下资源,再利用金融牌照优势,叠加金融服务和产品。
比如在最初,万达试水过一款互联网金融产品——“稳赚一号”。根据万达的官方说法,这是万达与快钱共同打造的众筹项目。起投金额为1000元,最高投资期为7年,投资者可以获得万达广场净物业收入及资产升值双重收益,预期合计年化收益率达12%以上。
彼时众筹确实是新金融行业最炙手可热的领域之一,万达通过这种创新的模式以及自己的用户优势在两周之内实现了百亿销售规模。但由于众筹业务本身的局限性和合规性问题,相关产品上线不久便消失在了公众视野中。
相比在众筹业务上的试水,回溯万达金融的整个发展历程,最特殊,也是最被给予厚望的还是飞凡。它不仅是万达线下资源线上化的契机,也是后续新金融业务最重要的入口。
根据最初腾讯、百度、万达三家的计划,这三家巨头将会员打通,建立通用积分联盟、大数据融合。在新金融、新经济发展最为火热的时期,两大线上巨头和万达的数据、用户和资源若能真正打通,确实是一方不容小觑的势力。
而后,飞凡的发展思路也与几家新金融巨头类似,例如,获取第三方支付牌照后,万达便积极地拓展各种场景,试图打通更多的支付环节,比如,早在2016年初,王健林就提出尝试和全国城市公交系统合作。
说回飞凡卡,它最早是用来享受商家折扣的会员卡,逐步拓展到全国的航空积分兑换,以及叠加了部分信用卡的功能。“我们打造了全球第一张集应用、优惠、积分、汇兑、信用卡、理财等综合功能于一身的全功能一卡通。”王健林在香港亚洲金融论坛上曾表示。
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没有让飞凡“一飞冲天”,多方数据和资源的整合难度颇大。很快,另外两大股东腾讯和百度接连选择退出。
2016年7月,飞凡的实体运营公司“上海新飞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投资人由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腾讯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公司、王健林变更为上海万达网络金融服务有限公司。
但互联网巨头的离场并没有改变万达发展电商,整合资源的决心。
万达集团的2016年年终报告显示,万达网络集团收入41.9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3%;飞凡活跃用户达1.5亿,飞凡通会员8284万。依托万达的既有资源,飞凡不管是在用户数,还是覆盖的商家数量上都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与此同时,王健林当时对外宣布,飞凡计划于2017年将进行首轮私募,募资100亿元。作为国内唯一的“实体+互联网”大型开放平台,飞凡将力争在2018年实现盈利,2020年利润超百亿并实现上市。
3. “烂尾”工程
在“飞凡”雄心勃勃地一展宏图的同时,它所属的万达网科集团也在摩拳擦掌、积极备战。2017年上半年,万达网科集团吸纳了多名来自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高管,同时还拉来银联入股,注册资本从50亿增资至逾90亿元。
在2017年的半年报中,各项指标都是超额完成。“万达网络集团收入25.6亿元,完成上半年计划的119.4%;活跃用户1.91亿人;飞凡通用户8756万人;累计签约合作大型商业项目3382个,完成计划的102%;累计签约合作中小商业项目16.15万个,完成计划的105%。”
但好景不长,到了年底这些数据便降了下来。根据2017年万达年报披露的数据,截止年末,万达网络科技集团收入58.6亿元,完成年计划的90.1%。另一个不太乐观的信号是,当年的年报中没有再提及网络科技集团的来年计划。
到2018年一季度,万达网络科技集团的介绍已经从万达集团官网上消失。据当时的媒体报道,万达网络科技集团的部分业务重新回到万达金融集团,而曾经被给予厚望的飞凡则在不久之后被注入了一家新公司。
万达网科集团告别舞台之后,万达金融集团在2018年也并不顺利。
百年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月8日发布公告称,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所持有的公司9亿股股份转让给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占百年人寿总股比11.55%,转让后万达将不再持有百年人寿股份。
与此同时,快钱将被万达出售的消息也不胫而走。公开信息显示,此前万达金融板块旗下的快钱公司正陆续将多个万达广场项目转移至万达商管集团,这一动作也被外界解读为,为出售第三方支付牌照而做准备。
而根据媒体的最新消息,“万达金融集团”这个名字都可能将告别历史舞台,转而以“万达投资集团”代替,如果消息成真,万达过去几年的投入、探索也都成为一场梦幻泡影。
事实上,如果复盘它们的发展历程,这一切已早现端倪。
以飞凡为例,一个被外界反复提起的细节是,其三年撤换三任CEO,战略和股东也几经变化。当然,更大的挑战在于数据和资源的整合工程巨大,飞凡也在不断地试错中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时间点。
当然,更大的变数还在于市场环境和监管环境的变化。
从2017年开始,万达不断出售自己的核心资产。在全面拉开去杠杆、去地产化大幕之后,金融业务的收缩甚至被抛售也成为了必然的结果。再加上,新金融行业的监管不断收紧,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监管风向的转变等都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跨界”发展本是为了寻找的新的业务增长点,如今创新未成、压力渐大。从去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企业收缩,甚至放弃了在新金融领域的探索,万达不是唯一的一家,也不是最后一家。
馨金融 · 洪偌馨 | 未央网
∞未央网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实验室创办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万达金融跌落史: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
- ·原创正商参阅、投资家荣获胡润新金融优
-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19年1月下调
- ·周小川:做好金融工作需构建"三段式"
- ·吴晓求:中国金融改革40年的发展历程
- ·赵锡军:中国金融业开放进入新阶段要有
- ·深交所:中外运航运、民众金融科技旧调
- ·金融城发布报告: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网贷
- ·FATCA法案对国内在美海外账户及中
- ·人民币“入篮”增强世界金融稳定
- ·东正汽车金融赴港IPO冲刺行业第一股
- ·「国庆读书」乔治·索罗斯,《金融炼金
- ·京东金融正式升级京东数科,改名的背后
- ·BBH:美国利率继续成为金融市场的焦
- ·人行副行长范一飞:金融科技展翅助力实
- ·莱瑞科技深耕金融软件开发为众多金融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