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南向通道快车!中国—东盟渠道合作进一步深化
货物种类越来越丰富、运距越缩越短、节约了时间成本20天以上......贸易更加通畅了!这些改变得益于这条由中国与新加坡联手打造的连通“一带一路”海陆贸易新通道——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以下简称南向通道)。
如今,南向通道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主通道之一,不断释放合作新机遇,让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与地区切身感受到了这条现代化复合型物流通道带来的好处。
从概念到落地
南向通道建设驶入快车道
南向通道概念提出以前,中国西部地区大通道多为东西走向,中国西北部物流南下无力、西南部地区物流北上困难,想要融入国际供应链是有心无力。“破冰”之举,在于中国和新加坡政府“第三次牵手”。
时间回到2015年11月,继中新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之后,中新两国设立的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落户重庆。项目启动一年后,2017年2月,南向通道正式提出建设,并在同年8月31日得到了重庆、广西、贵州、甘肃四地政府的高度响应。至此,中国西部地区的第一条南北向的纵向大动脉绘就而成。
南向通道以中国西南、西北腹地为主轴,承启东西、贯通南北,向北连接亚欧大陆桥;向南联通了新加坡等东盟市场,是中国西部出海最便捷的大通道;向西紧密结合幅员辽阔的中亚地区;向东串联起了长江经济带,使得沿线投资和经贸增长迅速。
2018年4月20日,南向通道正式向内蒙古、四川、云南、陕西、青海、新疆6省区发出共商、共建、共享“南向通道”工作机制的邀请,参与的省区由最初的4个增加到10个。同年6月,青海省在工作层面加入“南向通道”共建机制,使南向通道的区域性联动建设实现了新跨越。
南向通道从概念到落地,所带来的“蝴蝶效应”远不止于此。
数据显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常态化运营近一年来,目的地已覆盖新加坡、越南、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等55个国家和地区的107个港口,不少沿线国家及地区对南向通道表达了强烈的兴趣以及参与愿景。截至2018年9月28日,南向通道班列已累计开行688列,发运集装箱35060个标箱。
而今,随着各地区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南向通道也实现了向内集聚整合地区发展力、向外推动涵盖金融、航空、物流运输和信息通信技术四大重点经贸合作的双向贯通,合作机制进一步得到夯实,集聚辐射效应日益凸显。
聚焦冷链物流
开启国际供应链合作发展新篇章
2017年9月,南向通道实现从重庆铁路口岸至广西北部湾港班列双向贯通,这条通道与过去经上海至新加坡的江海联运通道相比,运距缩短了2150公里,时间成本节约了20天以上。立足于通道物流体系建设的南向通道,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近年来,冷链物流作为物流业的关键组成部分,受到了各方高度关注。过去,许多水果、蔬菜、冰鲜水产品等食品通过南向通道走进了南向通道沿线国家、地区,但这些生鲜食品在运输过程中却很容易受温度影响变质甚至腐烂。如何破解国际生鲜供应链的这一痛点?答案就在于冷链物流体系。
2018年9月12日,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国际供应链合作圆桌会·冷链物流专场在广西南宁开讲。来自南向通道沿线国家与地区的 100 余名政界领导、商届精英、行业领袖、专家学者就南向通道多式联运的构建、农产品的需求与对流、冷链物流的建设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讨论。
除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网络,南向通道冷链体系的完善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因不恰当运输方式造成的浪费现象,还极大保证了食品的新鲜度与营养价值,成为提高南向通道综合运输服务的关键一环。
“随着南向通道的提出和实践,诸多物流要素向南向通道集聚,对应的供应链发展必将形成新的格局和机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崔忠付指出。
南向通道开启了国际供应链合作发展的新篇章,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丁俊发表示,中国—东盟山水相连,资源禀斌各具优势,产业结构各有特点,互补性强。
在未来中泰铁路、瓜达尔港、雅万高铁等建成后,中国与东盟还可扩大到集装箱运输、城市配送、公路港、航空港、信息港、物流枢纽建设与合作,合作潜力巨大。
如今,单一的物流运输渠道必然会阻碍国家的贸易经济发展,各国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贸易供应链不再局限于本国国内,而是可以借助物流的发展,扩展到更远的地方,形成多国、多渠道的联动。
根据世界物流业、供应链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东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丁俊发提出了重塑中国—东盟国际供应链体系提出5条建议:一是产业链重构;二是借助中国物流业的强大基础,打造中国—东盟一体化物流体系;三是利用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特别是“一帶一路”的推进,物流先行;四是成立中国—东盟物流联盟,设理事会,制定中国—东盟自贸区物流总体规划,协调各国物流业的发展,开展国际合作;五是在中国开展对东盟各国的物流人才的学历教育,开设高级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在职教育。
“中国—东盟自贸区物流与供应链的合作可以跨入一个新阶段,共同打造国际供应链合作体系。”丁俊发说道。(来源:《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