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上海追梦人第二季——科创争先锋
东方网记者田雨霖6月27日报道:今天下午,由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工作党委、市科委共同主办的“科创争先锋”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此次报告会也是“美丽上海追梦人”上海市重大先进典型专题发布第二季的主要活动。“科创先锋”用生动的事例准确地诠释着匠人精神。
贺荣明:做中国人自己的光刻机
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2002年至2016年期间,先后作为项目责任人承担国家“十五”863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02科技重大专项等任务。
实现从零到世界顶尖,贺荣明跟他的团队用了15年的时间。没有多少人听过光刻机,但我们的生活,已经没有人能离开光刻机。小到手机,大到民航客机,都离不开芯片,芯片越做越小,用来制造芯片的光刻机却越来越复杂。15年的成绩,贺荣明简简单单地用“勇气大于理智”来概括,但是初期人才匮乏,薄弱的工业基础,以及来自欧洲同行的嘲讽都被融在“勇气”当中。
创新力驱动着整个团队,“我们的零部件可以由合作企业提供,但系统设计和核心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将极其复杂的光刻机逐层分解到一个个元器件,通过层层解剖和细化,打破了垄断。”贺荣明一针见血地指出创新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但是最后他又坚持强调“创新,我们永远在路上……”
胡丽丽:中国现代版“居里夫人”
胡丽丽,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高功率激光单元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她担任高功率激光玻璃项目的首席负责人,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十余年,在激光钕玻璃连续技术及批量制造技术、新型激光玻璃的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打破了国外对我国长期实施的技术封锁和产品禁运,解决了我国激光聚变研究的战略急需。
500平方米左右的简易厂房,十几年的攻坚克难,上千次实验,中国现实版的“居里夫人”胡丽丽跟她的团队用她的激情实现了“中国智造”。她用最平凡的语言形容自己的团队:“十几年,整个项目团队几乎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只要熔炉开动,不管春节还是国庆,不管半夜还是凌晨,大家都随叫随到。有几位年轻人连婚假都只休两三天。有几位小伙子刚毕业就进来参与项目攻关,这十几年做项目。”十几年仿佛在她的口中就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国家,对于世界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褚君浩:心系科普的院士
褚君浩,中国红外光电子物理和半导体科学技术领域著名专家。在红外物理、窄禁带半导体以及铁电薄膜材料器件领域取得了系统的创新研究成果,为中国红外物理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最近3年来,他作了50余场科普报告,每月至少一场。在他身上体现出了“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三种科学人的品质。
这位“科普”院士描述他心目中的科普工作:开展科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做好科普,必需把知识点在脑海中生成一个动态画面,描述一幅物理图景,这幅图景越精细、越清晰、越流畅,那么这些科学知识就越能更好地传播。
林宝军:要做世界的“北斗”
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1岁,75%是“80后”,61%是“85后”,90%以上拥有博士、硕士学历,这些新鲜的“血液”仅用3年零3个月,就完成了新一代北斗卫星首发星的方案、初样、正样的全部研制工作。忙到没有双休日,薪水也不高,甚至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还要“隐瞒”家里人,眼前的困难只为看到自己的设计思路成功地随卫星上了天,然后骄傲地告诉家里人,“我就是在为这颗卫星忙碌”。
林宝军在这支年轻的团队建设中,不是扮演“严父”的角色,相反,他的管理理念是:要敢于给年轻人压担子,要让他们看到未来和希望。有时候,没有经验的束缚,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惊喜。“要用3-5年的时间,完成美国人花20年才完成的技术跨越;要像做艺术品一样做卫星,用激情和创新赋予卫星灵魂,北斗成为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林宝军总结道。
曲奕:创业路上的“活雷锋”
曲奕,现任国内第一家新三板挂牌孵化器运营公司—上海莘泽创业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创新性地提出“鸡尾酒”式的科技金融服务,并设立了1.4亿元的移动互联产业基金,先后投资了20余家孵化企业,常年举办各种专业培训年服务企业超过1500余家。现入驻创业项目超过300多个,孵化创业企业200余家。
一次热心的举动促成了她做创业孵化器的冲动。台上的曲奕,热情飞扬,用她自己的话说:东北人,天性乐观。做创业孵化器源自一次“善举”,但她谈及初期公司刚成立,“地铁没开通,周边配套极不完善,不仅有些创业企业来看一眼就走了,甚至我自己招聘员工都很困难。”在自己创业维艰的情况下,始终坚持自己的信条,“不要问我们能从客户那边获得什么,而要问我们能够先为他们帮助点什么?”
“国家兴亡,科技为先。我们虽然不是某项科学技术的发明者,但我们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魔法师,”曲奕一个乐观向上的东北“魔法师”。
潘建伟:量子科技任重而道远
潘建伟,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量子工程中心主任。作为国际上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的先驱和开拓者之一,他是该领域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2016年8月16日,由潘建伟团队牵头,联合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实施中科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际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
去年8月,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送上了天;今年6月16日,“墨子号”首次实现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的成果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科学》杂志上。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量子科学一步步走到世界前沿。潘建伟说道:“这中间固然有许多曲折,但每一步我们都走得非常踏实。”
早在2002年,他就萌生了把卫星送上天,利用天地之间的链路做量子科学实验的想法,而彼时,欧洲、美国并没有类似的项目。他骄傲地说道:“在量子通信这一领域,我国从起跑线上就站在了欧洲和美国的前面。所以,创新就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就要敢做没人做过的事情。”
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潘建伟谨慎地说道,这种优势现在看来还并不一定能够长久。当年,德国人先开始研究原子弹,但美国后来居上了;前苏联先把卫星送上了天,而美国人的宇航员率先登上了月球。现在量子信息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一开始,做前沿研究,只需一二百人就能做起来;做卫星可能上千人就好,但今后再发展,就需要更多的资源、人才汇入。他呼吁:“利用举国之力,更有效地协同创新——我们要造出中国的量子计算机、发展中国的量子通信产业,让我国真正成为未来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引领者!”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美丽上海追梦人第二季——科创争先锋
- ·上海:高湿静稳今天遭遇短时中度污染
- ·2016上海金融创新奖揭晓票交所保交
- ·上海至北京仅需3小时400km/h的
- ·潘石屹出售旗下上海物业新加坡吉宝置业
- ·上海"藏"着6000多株百年古枣树多
- ·上海电影节成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助推器
- ·上海大学与经纬集团携手共育双创人才
- ·上海少儿社引进《小小旅行家》亲子阅读
- ·盛夏时分!上海最全的赏荷好去处都在这
- ·去处‖24日起上海两大海滩全面开放
- ·2017年上海高考综合评价批次志愿填
- ·2017年上海高考艺术类、体育类考生
- ·2017年上海综合评价批次各院校线上
- ·寻人:救助上海177路公交车司机的女
- ·郑杨:上海科技金融服务体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