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隧道的“年轻人”:“我们的青春都在项目上”
中新网重庆6月1日电 (陈茂霖)在重庆有这样一支年轻的建设者团队,他们成立的时间只有短短十年,平均年龄只有31.2岁,却挑战着世界最高海拔超特长公路隧道——雀儿山隧道,并在难度最大的深圳地铁人民南车站,创造了地铁施工的“深圳速度”,让“重庆隧道”的名头响彻全国。
“雀儿山,川藏公路咽喉,海拔6000多米,施工高度4000多米,夏天也白雪皑皑,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带的一半,施工工人必须一年一换……”31日,郑万铁路项目工程技术部经理陈觅杭点开手机上工友发来的链接,内容是端午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雀儿山特长公路隧道项目建设者的一段报道。“这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工地,”陈觅杭说,“还有两个月就要通车了,真好。”
2012年刚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的陈觅杭,就作为年轻的技术骨干,一头扎进了海拔4377米的四川甘孜高原,和工友们向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雀儿山隧道发起挑战;2年后,陈觅杭带着攻克高原隧道施工通风、洞口集中式+掌子面弥散式供氧等6项技术难题的荣誉,以及适合高原使用,荣获了“国家新型实用专利技术”的半自动砼喷料斗进料装置,作为中建最年轻的女青年登上人民大会堂,以《用青春铸就巅峰之路》为题发言闪亮全场。
“谁说现在年轻人吃不得苦?”对社会上一些“现在年轻人不能吃苦”的论调,中建隧道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毅翔有不同看法,“不止陈觅杭,那些常年驻守在条件艰苦工地上的,绝大部分都是年轻人!”
随后黄毅翔将他们公司的“年轻人”捋了捋:
以全国优秀青年建设者身份在人民大会堂发言的陈觅杭,参加雀儿山隧道建设时只有22岁;攻坚施工难度最大的深圳地铁人民南车站,并创造了地铁施工“深圳速度”的深圳地铁9号线9104-2标段项目组,“85后”员工占比达63.3%……
“年轻的表现不仅是年龄,更多的还有精神,在工地上,一些老专家的表现比年轻人也不遑多让。”黄毅翔告诉记者,在他们工地,就有年过6旬,人送绰号“穿山甲”的彭科堂等老专家,他们都像不服老的黄忠一样,在工地一线和年轻人一起解决施工中碰到的问题。
“中梁山隧道4300多米,为确保隧道高精度测量要求,60多岁的彭科堂坚持每天早上6点起床,带领测量队的小伙子们翻山越岭,对30多个导线点进行测量,每个测量点数据都认真确认无误后再作记录。”黄毅翔说,“当时还是夏天,重庆的气温逼近40度,但看到年过六旬的彭老仍然坚守岗位,项目上的年轻后生都受到触动和鼓舞,在测量放线过程中,无论山路多险要、条件多艰苦,测量难度多大,从没有听到哪位测量员埋怨过。”
靠这些“年轻人”,中建隧道建设有限公司从零起步,现在已经承揽隧道126座,总长260公里;桥梁271座,总长228.59公里;地铁车站34个,盾构区间单线总长48公里,其中小什字项目获得重庆市政金杯1项,中梁山、小什字项目获得国家市政金杯奖2项。
在这些“年轻人”的努力下,哈大高铁、深圳地铁、南宁地铁、徐州地铁、渝黔铁路、海南西环铁路、怀邵衡铁路、雀儿山隧道、缙云山隧道、中梁山扩改隧道等一大批施工难度大、社会影响深,对加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转型意义重大的项目都顺利完工,“重庆隧道”的名头也随之响彻全国。
“既然选择了,就好好干下去。”这是隧道工人在接受采访时最多的回答,印证这个答案的,却是更多的青春和汗水。
“桥多了,路通了,所有的付出也就值得了。”黄毅翔说,“对我们做工程的人来说,只要项目在,人就不会老,因为我们的青春都在这些隧道上。”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