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百姓在指数中生活
□ 徐风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空气污染指数、洗车指数、舒适度指数、穿衣指数、晨练指数、运动指数等各类指数已大举进入百姓生活。似乎没有这些指数,老百姓就不知道该穿什么衣服,该不该洗车,是否出去晨练了。
如果在网上搜索,还有中暑指数、化妆指数、防晒指数、感冒指数、空调开启指数、旅游指数、放风筝指数、钓鱼指数、逛街指数等等。其中大多数指数应该不是专业气象机构发布的。但是,至少百姓对在广播听到的,报纸看到的,电视听到和看到的各类指数的权威性不容置疑,因为媒体报道这些指数时都指名道姓地说来自某某气象台。至于这些指数究竟是气象机构主动发布的,还是媒体向气象机构定制的,或者媒体根据气象机构提供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的,百姓却未必清楚。
既然是指数,就得有“数”,一般是从1级到5级。以穿衣指数为例,究竟指数1级穿薄衣服还是指数5级穿薄衣服,相信没有几个人明白,也没有几个人按照指数穿衣服。至于化妆、防晒、感冒等来路尚存疑虑的指数更是如此。
专业气象机构确定每一级指数都应该有标准,而且绝不是我等百姓理解的5级穿棉袄棉裤,1级穿背心短裤这么简单。好在媒体在报道某1级如洗车指数时,一般都能说出适合洗车或不适合洗车的明白话。其实,老百姓是不会在天上将要降下泥点子前去洗车的,专业气象机构和媒体又何必故弄玄虚?说句明白话有那么难吗?
不可否认,气象指数是气象科研的结果,但主要也是一个用于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气候现象的中间阶段的成果,从这个角度看,气象指数只是个半成品。单纯给出某某指数对老百姓生活没有什么用处,绝大部分指数并不适合向百姓提供。
如果将指数用于指导百姓生活,再以穿衣指数为例,则需要引入医学和纺织材料学,测出不同人群对气温的感受以及不同布料的保温性能、散热性能的平均值或若干组数值,再用一个数学模型去测算出哪些人适合穿什么衣服,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不同职业、性别的人群,不同工作环境下工作的人群,在同一级穿衣指数下穿什么衣服是不一样的。同理,感冒指数要借鉴医学研究成果,舒适度指数甚至要借鉴心理学研究成果。单纯的气象指数无论资金支持、组织保障、多学科支撑都不成问题。可一旦和百姓生活的鸡毛蒜皮小事联系在一起,并试图引导百姓穿什么衣服,洗不洗车,能否感冒,由于涉及多学科构建的复杂的科学系统,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是办不到的。如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还难以取得良好的应用成效,不是钱多了烧的,就是人闲着憋的。
笔者丝毫没有否定气象机构或媒体服务百姓生活的意思。但是,喋喋不休地指数来指数去,甚至细化到鸡毛蒜皮的程度,就是以百姓的名义卖萌!老百姓还没有愚蠢到天冷了不知道添衣服,下雨了不知道带伞的地步,除非年轻人火力壮要试试身体的耐受能力或老年人记忆力减退,那也用不着指数来指数去,提醒添加衣服和带伞就足以显示对百姓生活的关爱了。至于指数,还是免提为好。无论气象机构还是媒体,都不要怀疑百姓的生活能力,更不要把百姓看成掏空了大脑装上了芯片的怪物。只有把生活的能力还给百姓,把百姓看成活生生的人,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气象机构或媒体只要提供气温、空气湿度、是否刮风下雨等基本气象信息,剩下的事老百姓就知道该怎么办了。至于多年来特别引发百姓关注的如空气污染,虽然百姓凭借具体的污染指数完全可以让百姓判断出污染的程度,由于兹事体大,给出个指数甚至指数级别倒也未尝不可。
媒体在报道这些指数的时候,大概为了突出信息来源的权威性,特别喜欢在气象台前面加上“专业”二字。试问,国家财政出资,难道建设的是非专业的气象台?如果不是专业气象台,难道是大师、大仙发布了气象信息?加上“专业”二字,只能说明自己不够专业。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