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家在科特迪瓦田间传技助其不再“靠天吃饭”
新华社阿比让7月18日电 通讯:中国技术改变“靠天吃饭”局面——记中国农业专家在科特迪瓦田间传技
新华社记者陈晨
“日暖林梢鹎鵊鸣,稻陂无处不青青。”7月,科特迪瓦正逢雨季,在距科经济首都阿比让160公里的“格格杜垦区”,稻田里绿浪翻滚,水稻茁壮生长。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一堂关于水稻机械化技术实践的实地教学课程正在垦区田间进行。从中国远道而来的水稻专家们为来自科全国水稻种植行业的40余名代表提供为期一个月的水稻育种和栽培、田间管理、收割和加工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让中国技术“落地开花”
来自科西部塞盖拉省的福法纳·瓦苏莱马纳是水稻培训班的班长。
2012年,他买下了2公顷土地开始种植水稻。和绝大多数科特迪瓦稻农一样,福法纳不了解科学的种植技术,家里的庄稼水田不成形,灌溉靠雨水,属于典型的“靠天吃饭”。
谈起这次水稻技术培训班,他兴奋地对记者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中国专家向我们传授了先进的种植技术,介绍了多种机械设备,并且我们有机会亲自操作,这有利于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
福法纳说:“我知道中国掌握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这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如今,我们在这里学习中国水稻技术,未来还将把这些知识传播给更多的科特迪瓦稻农。”
因地制宜 授人以渔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王学华向记者介绍,今年6月以来,科特迪瓦雨季的雨量过大,造成南部众多庄稼地受洪涝灾害影响严重。
“今年的培训内容中增加了‘水稻旱育秧技术’,经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这种新的育秧方法可有效规避洪涝灾害,提升秧苗质量,实现粮食增产的目标,而且在科特迪瓦推广的可行性很大。”他说。
农机技术操作也是培训的重点内容之一,湖南湘亚非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尧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就翻地这一环节而言,平均每公顷土地需32人同时劳作一天时间完成,而同样的工作量由一人操作机械4小时便可完工。
作为中科两国农业合作的示范基地,“格格杜垦区”是科特迪瓦全国闻名的水稻种植基地。经过20余年的农业技术合作,垦区内每公顷土地水稻产量大幅提高,稻农的直接收入增加10%以上。未来将有更多的水稻种植者从中非农业合作中获益。
六旬庄稼汉的丰收梦
年已花甲的桑巴·凯塔是科北方泰希尼市的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已经种了40多年的水稻。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坐在田埂上休息。金灿灿的阳光下,他眯缝着双眼,望着稻浪涌动。
他告诉记者,去年便得知中国政府在这里搞起了水稻技术培训,他找到泰希尼的农业官员,希望到垦区来学习中国专家是如何种庄稼的。
“我家有3公顷多稻田,每年只收一季水稻,收获的稻米还不足家里十几口人糊口,”桑巴说,“正是因为家里没有机械,没有好稻种,所以收成不好。”
“虽然年岁大了,我也要学习新技术。我的梦想是让家人都能吃饱饭,让泰希尼也能成为粮仓。”桑巴充满期待地说。
正如中国驻科特迪瓦大使唐卫斌7月3日在本次水稻技术培训开班仪式上所言,“中科两国农业领域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广阔”。在中国专家的指导下,科特迪瓦正朝着“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的目标”逐步迈进,相信未来这片田野将更加美丽富饶。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中国专家在科特迪瓦田间传技助其不再“
- ·中英专家聚焦探讨“一带一路”合作新机
- ·酸奶品种眼花缭乱"噱头"多专家:谨防
- ·焕晶白内障手术全国专家巡诊成都站在东
- ·女子晕倒军医专家团旁获救紧急抢救20
- ·冷涡暴雨降临华北气象专家详解成因
- ·美媒称中国女性结婚压力巨大网络情感专
- ·基因检测可知孩子“天赋”?专家:夸大
- ·华山、瑞金医疗专家今晨抵达徐州开展救
- ·专家:两岸30年经贸合作带动双方经济
- ·董卿现身母校与专家学者聊“朗读者现象
- ·15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觅厦企“东
- ·《融玺》绽放北京,藏友有幸与品鉴专家
- ·智库专家认为中澳“一带一路”合作前景
- ·专家观点:“因城施策”使房地产市场向
- ·深圳闹市区现多只野生豹猫专家建议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