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位管理六大问题之五:涨跌停板管理
前几篇,我们讲过了成本管理、持仓品种管理、节点管理等环节,实际上,严格意义上说,涨跌停板管理更是节点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是因为涨跌停板在股价运行过程中,处于更加重要的环节,其权重太大,因此,我们将它单独进行解读。涨跌停板属于股价运行过程当中节点的两个极端技术形态。这两个极端的技术形态对股价的影响以及对仓位管理的影响是很大的。为了更好地说明白,我将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进行阐述。
本文,我们先说跌停板:
在以往比较平稳的市场当中,跌停板的出现并不是经常性的,反倒是近两年的市场环境变得波动太大,市场也变得非常脆弱,任何对市场可能构成利空的因素都会被无端放大,因此,跌停板的出现也呈现出常态化的特征。那么,不同的跌停板所包含的技术信息有不同吗?
这个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应当说,不同位置、不同成交量的跌停板所蕴含的市场含义是完全不同的。我将跌停板分为利空消息导致的跌停板、洗盘性质的跌停板、吸货性质的跌停板、出货性质的跌停板。
第一、 吸货或洗盘性质的跌停
这种跌停板一般是因为某个出台的政策对某一行业形成的利空影响,或者是上市公司自身业绩不佳对市场投资者信心产生的不良影响所导致的。有一点必须说明白,如果不是特大的政策性利空,按照一般的利空出尽是利好的规律,这种跌停更多的只是一时的情绪宣泄,或者是主力资金借势打压市场进行洗盘的良好时机,所以,很难出现连续的跌停。当然,对于某种极端情况下的洗盘来说,连续两三个跌停板的情况还是有的,例如,三连跌停逼空式洗盘就是如此。其目的就是要用十分极端的方式逼出盘中的获利筹码,达到彻底清洗盘面的目的,但是,这种情况恰恰说明主力资金的强大,因此,如果投资者能够冷静辨析出主力是洗盘还是溃逃,在主力完成三连空之后的第一个放量上涨甚至涨停时,不是恐慌出逃而是大胆加仓介入,将有可能搭上主力资金的一波暴涨行情,与主力资金一起共享主升浪的快乐。当然90%以上的投资者,面对这种情况下,其恐慌情绪已经完全主导了自己的意思,因此呢,仓皇割肉出局就成了他们的选择。从市场技术特征的表现来看,往往最后一个跌停板出现了放量的特征,这个放量的过程就是割肉盘出局的过程。因此呢,练就孙悟空的一双火眼金睛,对于当前这种人妖难辨的市场来说,极其的重要。
2010年8月20日,盯盘中,忽然发现许继电气出现十分的恐怖跌停走势。于是对这只个股密切进行了跟踪,发现该股出现了密集的连续性的大单的介入,用操盘手的话说,当时的情景十分壮观。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是主力资金借跌停而大量地买入,因为,此时此刻如此巨大的成交只有主力资金才能够办到。于是,我们大胆进行了跟进买入。在经过几次上拉后,该股出现了迅猛的上拉,完成了漂亮的天地板。因此呢,我们当天收获了18%的收益,但是考虑到这种涨停的意外性,以及技术走势出现的不正常状态,第二天在个股大幅冲高回落时,坚决进行了出清,仅仅两天不到时间,这笔操作获利达到了27%。这一仗打的很漂亮,成为我们过往的一次经典案例。那么从性质上来看的话,这种跌停应该属于技术性的洗盘性质的。从主力能够在跌停价意外的获得大量的筹码来看,当天的割肉盘着实不少。这个案例所呈现的就是洗盘性质及吸货性质的跌停板。
第二、溃逃和出货性质的跌停板
这种跌停大都由于某个重大政策面和行业面利空政策造成的。这种利空所引发的下跌可能是独立资金自身难以承受和难以招架的,他们经过评估之后会采取果断的止损,认赔出局,终止整个的操盘计划。因此,你会发现这种跌停,会呈现出一路震荡向下,随后会有一个回抽,这个过程通常伴随着成交量的急剧放大。我的看法是在这个位置多空双方出现了严重的判断上的分歧,不少投资者,包括很多个人投资者认为下跌终止,于是大胆进场抄底。不料此时正中了主力资金的阴谋,主力资金,借机将仓内的所有筹码倾泻而出,于是伴随着密集的巨大成交量,股价稳稳地快速躺到了跌停板的位置。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溃败式的跌停,对市场来说极具杀伤力,往往会造成投资者亏损的扩大,对投资者内心的伤害是极大的,以至于会在随后的投资过程当中产生很大的惧怕心理。
最后呢,我们再说一说出货跌停。出货跌停与一般的出货形态不一样,这种出货跌停,在近两年来出现的频次越来越多。从这种极端驶出或形态来看,它的典型特征就是放量杀跌。出货方的获利空间已经巨大,因此,跌停的空间对他们来说不值一提,此时,它们会不计成本,低价抛出,因此,会呈现出很大的成交量。他们的目的是迅速的脱离市场,快速的获利了结。从不少案例来看,这种出货跌停,大多是偏激进的游资(温州帮或山东帮)所为。一般情况下,公募基金和比较温和稳健的私募是不会采取这种手法的。用许多业内人士的话说,游资的吃相很难看。
那么,面对跌停板,应当如何应对呢?
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在突然遇到跌停板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总之,跌停板是股价运行中的极端的重要节点,必须要引起投资者高度重视。投资者要尽可能地学会分析跌停板的内在逻辑,从而正确的进行应对。否则,理解错了,采取了错误的应对措施,就会导致错误的结果。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