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资讯 www.3030k.cn,中国最专业的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民生 > 彝族女作家的“归侨故事”: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一部小说

彝族女作家的“归侨故事”: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一部小说

时间:2017-09-24 09:11 来源:中新网 作者:白鸽  阅读量:17328   

中新社昆明8月16日电 题:彝族女作家的“归侨故事”: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一部小说

中新社记者 胡远航

8年时间,跟踪采访30余位印尼华侨及子女,写出50余万字的初稿后,云南彝族女作家魏婕的创作“卡壳”了——逐渐深入华侨生活的她,感慨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一部小说,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魏婕是一名有着20余年从业经历的资深记者。2009年,其凭借一部描写滇东北地区弃婴、煤矿污染等现实问题的小说《买莲》,成功转型为作家。同年,她围绕红河沿岸的华侨农场,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灯破碎时》。该小说被中国作家协会立项为2017年少数民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近日,中新社记者专访魏婕,听她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

一个彝族女孩眼中的“归侨世界”

魏婕是在红河岸边长大的彝族姑娘,她和华侨的故事从当地的华侨农场开始。

上世纪60年代初,为安置东南亚归国华侨,魏婕生活居住的元江兴办了红侨和甘庄两个华侨农场。大量印尼华侨“空降”于此,与当地哈尼族、傣族 、彝族和白族等少数民族生活在一起。

“那时候总觉得他们说近也近、说远又远,像群‘熟悉的陌生人’。”在魏婕的意识里,华侨及其子女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农场,只有街天(赶集日),才出来和当地人接触。她常在放学的路上,在红河支流清水河上的石拱桥前,看华侨推着德国进口单车,进进出出。

“男的喜欢穿花衣,女的爱穿纱笼。”魏婕告诉记者,一脸知识分子气质的华侨女老师,是她儿时的偶像。

华侨子女安静、倔强,让魏婕印象深刻。“初中时我们班上来了四名男生,一名女生。他们话不多,却倔得很。”魏婕回忆称,“初三时,古板的校长执意剪掉华侨子女身上的喇叭裤,一名男同学抵死反抗,后来再也没来上学。”

“这样的故事,现在的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它就这样发生了。”魏婕喃喃自语。

一个作家涉足华侨故事的“痛点”

谈及正在创作的长篇小说《灯破碎时》,魏婕笑言,“这快成了一个‘写不出来’的故事。”

魏婕原本创作的初衷只是想写写华侨农场同学的故事,没想到却深陷波澜壮阔的华侨史和华人华侨动人心魄的故事中,不可自拔。

《灯破碎时》围绕红河沿岸的华侨农场,旨在通过两代印尼华侨的坎坷故事和家族命运,表现他们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闯荡南洋的艰难历程,及返回祖国后建设热带作物农场的奋斗岁月。

“如何将百年的历史高度浓缩,如何取舍人物故事,如何精准刻画华人精神,都是我创作中的‘痛点’。”魏婕说,8年来,其常感每个华侨的命运都堪称一部小说。

“很多华侨最开始其实是被当成‘猪仔’贩卖到的东南亚一带,迫于生计,他们硬是在陌生的国度,打拼出一番天地;抗日战争时期,众多华侨即使身在国外依然捐钱捐物支持国内抗战。”在魏婕看来,华侨们所经历的苦难和动荡,远比国人想象的更为惊心动魄。让人钦佩的是,不管身在何处,华侨们始终不曾放弃努力,并顽强地保留中国的根。

“因为珍爱和平,我们回首战争和苦难。”魏婕说,她采访的华侨及子女,有的已不在人世。她希望能尽快实现印尼的采风之旅,完成小说的最后部分。(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