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铛铛车”邂逅“墨斗鱼”揭示城市公交变迁史
北京:“铛铛车”邂逅“墨斗鱼”揭示城市公交变迁史
自1924年北京市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投入运营,到如今北京市已有两万余辆在册公共电汽车,北京市公共交通面貌在发生巨大转变的同时,也见证了北京市的城市变迁史。
6月10日,北京市28款主力公交车型“集结”四惠公交枢纽站台,包括最新式纯电动车、双源无轨电车和超低排放的清洁能源车在内的多类型公交车的集中亮相,也让多位在场的北京市民感慨今昔公交车辆发生的“大变脸”。
(北京市民 张齐)
大概80年代初吧,长安街出了1路,出了大通道,大通道是蓝色的,黄红条之间。那会的污染非常厉害,当时形容1路车叫“墨斗鱼,跑长安街冒着黑烟,污染非常厉害。你看现在基本上是清洁能源的车,甭管天然气的好是电动的也好,都非常清洁。
(北京市民 陈晨)
冬天特别冷夏天特别热,为什么呀?那时候公交车没有(像)现在带空调,那时候汽车玻璃是摇的,就是手摇的,当时就是说每一个售票员手里头都有一个摇棒,就规定汽车玻璃下雨天摇多高,不下雨天摇多高,不是说像现在似的是推拉式,我想开就开想关就关。
作为“老资格”的交通工具,现场展示的老铛铛车模型也成为最吸睛的“人气王”。在被更为先进的公交车型替代后,铛铛车在如今多承担了旅游观光的功能,一位铛铛车上的讲解员告诉记者。
(北京市观光一线讲解员 王艳霞)
仿古的铛铛车是仿照老的有轨电车来建造,作为咱们现代化的新能源电车再一次回到北京城内,用我们铛铛车的视角让各位再次了解北京的文化。
最长的车辆是“最能装”的18米通道车,最小的车辆则是只有6米长的“小黄蜂”。据北京市公交集团技术工程师赵刚介绍,现场“集结”起的多辆公交车,除了外观、型号的差别,多类型的公交车在功能用途也是有所区分。
伴随着城市发展,公交车与时下出现的热门词汇“私人订制”、“最后一公里”也有了关联。除了运输功能,公交车还多了反映时代特征的功效,赵刚说。
(北京公交集团技术部工程师 赵刚)
我们现在有商务班车,是专门供白领人士订制坐的,订制上下班车;我们还有“微循环”的车,是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用的车;我们也有观光车,就是仿古的观光车,还有一些双层的观光车,这些观光车是供公交旅游上面用的。
交通是城市运转的血脉,关系到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和市民生活,而公共交通作为城市交通中的重要一环,更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
当“低碳生活”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的时候,作为“绿色出行”方式之一的公交出行未来还将如何变化,值得期待。
记者徐朋朋 张少峰北京报道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