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供给需要不断提升质量水平
肉感觉不香了,菜也不是那个味儿。”有不少人感叹,现在农产品的品种越来越多,味道却越来越平淡,不再是“昔日的味道”。农产品生产追求生长周期短、增长速度快,带来了效益与速度,却也成为舌尖上的遗憾。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吃饱而开始追求“吃好”。消费者希望吃到安全、绿色、营养、味道纯正的高质量农产品,对农产品的质量、品种、安全性要求也相应提高。农产品供给需要适应这种新需求。
九三学社调研发现,当前,中国农业呈现结构性过剩的实质,是低品质农产品比重太大。
不太合理的农业结构造成“劣币驱逐良币”。例如,优质的传统土猪被劣质的快速生长品种所替代,养殖户单纯地养殖生长周期快的猪可以卖到更多的钱。最终导致大多数消费者面临的选择只能是生长周期短的差品质猪肉。如此循环下来,就会导致那些品质很好但产量不是太高、生产周期较长的农产品被淘汰。
不太合理的农业结构造成农产品市场供求的两极分化。比如,粮食总量不缺,但适宜面包等深加工的优质粮食却总体不足,需要大量进口。再如,我们常常看到大米库存严重,但五常大米等优质大米却供不应求;柑橘销路不畅,但具有特色的赣南脐橙却从不愁销。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农产品供给不是数量不足,而是品质不高、特色不够,满足不了消费市场不断升级的需要。
有专家指出,我国农业需要一场品质革命,通过从源头到餐桌的革命,来满足不断增长的对农产品品质方面的需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扩大优质水稻、小麦生产;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创建,打造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这表明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农产品生产应实行多样化战略,不能再单纯地把增产多少列为农产品生产的目标,应该让那些追求优质的农产品品种能够得到推广应用。例如,北京农业部门从资源库中找回小青口、大青口、核桃纹等白菜老种子,反复试验,提纯复壮,让这些“老味道”重回市民餐桌。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农业部提出了重点推进“三化”。一是推进标准化生产,二是狠抓全程化监管,三是推进品牌化建设,特别是在规模经营主体中首先推广标准化生产。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面的重视和努力下,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将会不断得到有效提升,我们将越来越多地享受到高品质的农产品。(雷克鸿)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